1978年,对于中国、美国以及世界而言,都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年份。在这一年,我国正式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,成功带领国家从长期的动荡中走出,并用独特的战略眼光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揭开了崭新的一页。
这一年正好也是中美建交的前一年。随着吉米·卡特的上台,两国的正式建交终于尘埃落定,标志着长达十年的外交蜜月期的开启。就在两国为正式外交关系的建立做紧锣密鼓的准备时,邓小平却提出了一个令美方为难的要求——他要求派遣5000名中国留学生赴美。这一数字几乎是近十年来中国留学生总数的十倍多,令美方官员在处理时颇感困惑,也使中方相关部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。
尽管如此,美国方面非常重视这一请求。即使在接到通知时,已是美国东部时间深夜,信息仍迅速传达到了白宫。当时的卡特总统在半梦半醒之间,匆匆披上睡衣,走进椭圆形办公室接听了电话。得知这一消息后,这位被誉为“世界和平使者”的总统,态度从容淡定地回应道:“请转告中方,无论是10万人还是10万人,我们都没有问题。”
展开剩余71%近代中国执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与世界隔绝了长达两个世纪。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,我们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,曾经世界领先的中央大国也因此逐渐落后于西方。当时,西方世界急于寻找新的市场和资源,于是将目光投向了中国,并用“坚船利炮”迫使清朝政府开放国门。面对这个局面,中国不得不开始与世界接轨,并意识到自己与西方在科技、制度等方面的巨大差距。
直到同治十一年,中国首次派出30余名幼童,踏上了赴西方留学的道路。这些留学生们带着国家的希望,前往异国求学,后来纷纷归国,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。一个又一个的学子,怀揣着知识和梦想,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无可磨灭的贡献,至今这一历史已经延续了百余年。
新中国成立后,党和政府也开始向西方派遣留学生。然而,由于种种考虑,派遣频率不高,人数较少,而且对留学的管理相当严格,政策上也相当保守和克制。直至邓小平上台,他在恢复权力后,提出了改革的新经济政策,鼓励党内外各阶层解放思想,为改革开放扫除沉重的历史包袱。
在对外开放方面,邓小平更是展现了非凡的胆略。在刚上台时,虽然他并未完全掌握所有权力,但他就已开始与教育界专家学者展开深入讨论,逐步扩大每年出国留学的名额,且放开了对留学管理的限制。教育部和清华大学的相关负责人对邓小平的建议表示支持,并认为中国青年应该积极走向国际舞台,扩大视野,特别是鼓励更多的学子前往美国、欧洲等科技发达的国家,获取更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,归国后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增添力量。
面对部分同志提出的担忧——一些留学生可能会选择不回国,邓小平宽慰道:“过去三十个人中,可能有三四个或五六个走了,现在我们应该更大胆一些,虽然走出去的人多了,跑掉的也会增多,但归国的也会越来越多,最终,他们会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作用,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国建设得更强大。”他深情地说:“我们做这一切,就是为了让人民富裕起来,不必过多计较眼前的小事。”邓小平的一番话,令在场的同志们豁然开朗,纷纷赞叹其远见卓识与伟大智慧。
自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的留学人数逐年攀升,邓小平在1978年底便敦促美方在正式建交前,完成首批留学生赴美的派遣。时至今日,已有超过100万的中国留学生学成归国,投身各行各业,积极参与国家建设,为国家的崛起和人民的福祉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今天,我们回顾邓小平当年的远见卓识,深感佩服。正是他的卓越战略眼光,为今天的中国铺设了坚实的基础,也为中国的伟大复兴描绘了宏伟的蓝图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